![]() |
你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行业资讯 >> 书画资讯 |
罕见清代焦循绘画作品现身扬州 长98.5厘米(图) | |
扬州晚报 2015-01-30 浏览1644次 http://www.worldart.cc | |
焦循墓 清焦循像 焦循的《洞天一品图》 所画峰石,疑似为荷花池公园内的“九峰石” 众所周知,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汪中、阮元、焦循曾被誉为清代“扬州三儒”。记者昨获悉,扬州博物馆最近征集到了焦循的绘画作品《洞天一品图》。焦循以学者“通儒”名于世,而其书画世人所知甚少,而《洞天一品图》也为研究焦循晚年绘画风格和绘画技巧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。 征集到《洞天一品图》 为焦循罕见绘画作品 焦循(1763-1820),字理堂,一字里堂,晚号理堂老人,江苏甘泉人(今扬州市邗江区),世居黄珏乡焦庄,嘉庆六年(1801)举人。焦循一生研究涉及经、史、历算、音韵、训诂、诗词、戏曲、医学等领域,成果丰硕,名重海内,“扬州学派”泰斗阮元曾赞曰:“君学乃精深博大,远迈于元矣。”并称其为“通儒”。 “焦循的书法传世极少,绘画更少。”扬州博物馆副馆长高荣称,“过去我们所见到的焦循的书法作品仅数件而已,而绘画作品却未见片纸。”但是,在2014年底,他们一个偶然的机会,发现有个扬州人藏有焦循《洞天一品图》,发现该作品作于嘉庆乙亥二十年(1815),是焦循53岁创作的。 因为焦循的书画作品很少,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向这位市民征集到了《洞天一品图》,充实该馆的藏品,也有助于对焦循进一步的研究,“目前,这件作品在库房里保管着,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展出,让更多人一睹焦循的才情。” 长98.5厘米,宽30.5厘米 以水墨分五色晕染峰石 据介绍,这件作品长98.5厘米,宽30.5厘米,从绘画技法、艺术风格上看堪称佳作。此画是以一块巨型峰石为主体,峰石周边补以小草作陪衬,主次分明,和谐统一。其内容虽单纯,构图亦简单,但简洁并非易事,经营布局如此严谨,确属难能可贵。峰石逾丈,高大耸立,形体匀称,玲珑剔透,既瘦又透,气魄雄伟,给人以秀美之感和石质立体感。那自然生趣的小草长满在峰石旁,更显示出奇石生机勃勃。 在《洞天一品图》的右上方大字楷书题“洞天一品”四字,下款小字行书题:“嘉庆乙亥冬仲北海里堂焦循戏笔。”其下钤朱文“里堂”印。画成后,翌日又在其画左上方行书复题,为:“一块石,大如拳,丑而陋,浑而圆,不献媚,不争妍,机可支,海可填,化秦女,种珉田,褒浮丘……永不朽,寿万千。雕胡楼主焦循翌日又题。”其下钤印二方:一白文“焦循私印”,另一朱文“理堂老人”,而左下角钤朱文“改氏珍藏”印。 细细品味这件作品,高荣认为,以水墨分五色晕染的峰石,以墨线勾画的小草,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法,其运笔峰石奔放,而小草细腻。粗与细分别,又结合得恰到好处,成功地完成了这幅水墨画。从中可见焦循的绘画功力深厚,加之其书法流畅、老练,富有文人气息。此画堪称一品,令人钦佩。“焦循以学者‘通儒’名于世,而其书画世人所知甚少,同时他传世的绘画作品极少,因此,这件作品的发现,可谓罕见。当然,《洞天一品图》为研究焦循晚年绘画风格和绘画技巧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。” 赞“峰石精神”不献媚,不争妍 以物寓情、明心见志抒怀之作 高荣介绍,焦循创作《洞天一品图》,以峰石为主题,并非臆造,而是源于生活实际。因为清乾隆时期,富裕的盐商们在扬州兴园造池,豪居富饰,尽情享乐。因此,扬州私家园林星罗棋布,园中多叠石为假山,或竖峰石以显奇特。清代李斗著《扬州画舫录》对当时扬州的“卷石洞天”、“九峰园”和“一品石”等都有记载,它们皆以石取名,可见当时的人对石之钟爱和崇拜。高荣表示,从焦循《洞天一品图》峰石玲珑剔透的形状来看,应属于湖石类,“焦循画出如此秀美的峰石,我猜想可能是根据当时扬州园林中所见九峰石,见之以后而触石生情,作画撰诗的。” 而查阅相关资料,焦循从41岁开始,归里深居,不再出游,潜心著述,绝意仕进。“50岁过后,他为病魔所缠,腰足疼痛,目力不济,手足摇颤,咯血盈盆,仍倚榻笔耕,口授”,直至病终。居家18年,焦循著述近300卷。根据这些史料记载,高荣认为,焦循在53岁时创作《洞天一品图》,并于画成后“翌日”题句,赞峰石的柱石作用,赞峰石是石中最美者,更赞峰石“不献媚,不争妍”风格、骨气,愿峰石精神“永不朽,寿万千”。题句并非偶然,是作者思考后的结果,为《洞天一品图》点明了主题。所以,《洞天一品图》应是作者以物寓情、明心见志的抒怀之作。
|
|
进入【焦循绘画作品】的专辑 >>>> | |
[上一篇] 河北书画投资市场依然有钱就是任性?[下一篇] 北京书画名家走进社区免费为居民送春联 |
![]() |
·罕见清代焦循绘画作品现身扬州 长98.5厘米(图) 2015-01-30 |